771771威尼斯cm大全
专题讲座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专题讲座 >> 正文
沈志华教授再谈中国在冷战时期如何处理与邻国陆地边界的纠纷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01日 点击数:

2014年9月29日上午9:30-11:30分,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沈志华教授在我院南安楼101报告厅为厦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冷战时期中国处理陆地边界纠纷的方针和结果”的学术报告。

边界问题历来是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敏感、热点问题之一。沈志华教授认为,近代以来边界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历届政府的难点问题,中国的领土边界问题在中国从朝贡体系进入现代条约体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1949年,共产党在大陆执掌政权之后,不得不面对未定边界这一难题,而中共自身的一些不足,例如缺乏职业外交官、外交经验等,更加剧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不过,冷战兴起后,随着美国对华的围堵,中国解决同周边国家边界问题的紧迫性日益突出。因此,在冷战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突破西方阵营的包围和封锁,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首先以缅甸为突破口,相继同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朝鲜等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

沈志华教授提到,中国在解决这些边界问题时奉行了以下几条方针:1、通过和平谈判解决;2、边界谈判所依据的历史资料最早以晚清为限;3、国民党已经占领的土地寸步不让。中国在与上述国家的边界问题解决过程中,立足“现实主义”,总体上都不同程度地向对方做出了让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来看,中国的这种让步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其出发点和目的均是想确保周边的和平与安全环境,这种局面的确也一度得到了实现。可问题是,中国在做出一些让步而营造的和平环境,稍后又在自己的“革命输出”中遭到损害。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和政策,反映了当时中国执政者仍然囿于封建时代的“华夷秩序”观,缺乏现代国家观念,对外政策的制定缺乏全盘、统筹、持久的考量。

整个讲座期间,沈志华教授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渊博的学识、全新的观点,给在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根据原始档案文献,对上述历史事件的独家解读,突破了我们以往来自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本场讲座由南洋研究院李一平教授主持。

赵阳报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