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1771威尼斯cm大全
学术动态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光辉的历程与精神的传承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点击数:

2013年10月23日,由《印尼<生活报>纪念丛书》(以下称丛书)编委会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印尼《生活报》创刊68周年纪念暨《印尼<生活报>纪念丛书》首发研讨会”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隆重开幕。来自海内外的两百多名来宾参加了开幕式。

为纪念印尼《生活报》创办68周年和抢救先辈们用生命和热血留存下来的珍贵文物,曾任《生活报》副刊编辑的千仞(梁凤翔)会同胞弟俊祥邀请暨南大学教授及南通华侨博物馆研究员先生,原《生活报》编辑汪大均的女儿女士随后也加入了队伍,他们联络了原《生活报》还健在的成员以及成员后人,于2011年3月汇聚北京,组成了丛书编委会。全体编委、顾问及工作人员经过三年来的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加上各方人士或捐资赞助,或热诚指导,15种共19册,约八百万字的丛书终于问世。

上午九点,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教授致开幕词,他缅怀了《生活报》的光辉历史并祝贺丛书成功出版。接着由郑楚耘之子先生宣读了中国侨联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林军的贺信。林军主席在信中提出,丛书的正式出版为研究印尼华侨史提供了一份鲜活、珍贵的历史资料,他对印尼《生活报》报人的无私付出表示感谢,并期待丛书将会造福后人。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赖虹凯表达了对丛书的敬意,表示厦门大学是南洋华侨领袖先生创办的大学,与东南亚的华人华侨有着天然的联系。随后,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赵红英指出《生活报》虽然只存在短短20年,但却是整个国际局势、中印(尼)两国内部及两国关系都发生巨大变迁的时代。《生活报》不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舆论传播作用,而且也是全面、完整、真实的珍贵史料。印尼马龙佳集团主席、丛书编委会荣誉顾问先生先生的侄子先生分别致辞,他们都表示这次活动对于缅怀先人造福后人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后人继续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

随后,编委会分别向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资料室、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华侨博物馆和泉州华侨博物馆捐赠了整套丛书。随后,现场嘉宾观看了印尼《生活报》简史纪录片《光辉的历程》,回顾这段历史时许多人感慨万千,被《生活报》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所打动。

开幕式结束之后,研讨会在编委会副主编先生的主持下开始。首先,由编委会主先生作会议主旨报告,千仞先生作为当年《生活报》的编辑人员之一,作为《生活报》光辉历史和悲剧命运的见证人,最能够和大家分享编委们的心声。正如千仞先生所说,“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没有辜负人们的殷切期盼,交出了一份还算及格的考卷,也可以此告慰已经永远离开我们的《生活报》创办人,编辑记者以及所有的员工。”

紧接着,北京大学教授上台,耄耋之年的老先生当场情难自禁几度哽咽,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教授剖析了《生活报》的社论,用史实证明了《生活报》的历史功绩。北京大学教授阐述了关于整理和抢救海外华人史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从印尼华文报刊的历史切入,分析了华文报刊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则谈了《生活报》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印尼资深媒体人、《星洲日报》主笔李卓辉则作了关于《生活报》时代背景及反思的报告。几位专家、学者都曾受到《生活报》的影响,对于丛书的出版以及编委会的努力都给予高度的赞赏和肯定。

而年轻一辈的学者和后人,对《生活报》以及华侨华人研究也有自己的观点。印尼《国际日报》韩煦雅在发言时表示,尽管现在和当年的历史环境有着诸多不同,但是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是一样的。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的教授就《生活报》与新中国的对外宣传进行了分享。来自华侨大学华人研究院的教授以“华侨精神”为主题阐述了他在搜集华侨华人相关资料过程中的思考与体会。先生之女女士先生之子先生作为印尼《生活报》成员的后人,同样也是编委,他们与观众们分享了父辈的经验和编书过程中的喜悦与忧伤。最后发言的是《生活报》编辑成员之一的先生的孙女邹妍,作为《生活报》第三代报人,她代表《生活报》所有成员的家属和后人对本次活动的支持者表示感谢,并为她祖父们所做的工作深感自豪。

梁俊祥先生在最后的总结中,引用了《光辉的历程》中的感人至深的结语——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这就是《生活报》的办报精神。有一种力量,激励华夏的儿女,矢志不渝;这就是《生活报》责任的力量。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这就是我们对《生活报》刻骨铭心的怀念。

Top